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谒陵报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西北大学
  由陕西省人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以“黄帝旗帜·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于4月2日至5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拉开了今年全国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大幕。本次大会是陕西省政府一年一度清明公祭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今年大陆纪念辛亥革命的首场学术论坛。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7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陆学者分别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家知名学术机构。著名学者张岂之、金冲及、石兴邦、尚明轩、刘源俊、羊涤生、鲁谆、祝瑞开、陈铁健、王俊义、赵馥洁、赵世超、王晓秋、钱乘旦、曾春海、黄兴涛、潘晓慧、欧阳哲生、李治安、拿督谢诗坚等出席会议并做了精彩发言。陕西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陕西省二十余家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国强先生主持。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出席并参加讨论会。会上,金冲及教授和张岂之教授围绕“辛亥革命研究”举行了精彩对话。学者们认为,在适值辛卯年清明节及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在中国古都、黄帝陵所在地以及辛亥革命响应最早的省份之一的陕西举办此次大会,具有鲜明特色、深刻创意和重大意义。此次大会探讨的主要内容有:
  一、黄帝与辛亥革命
  1.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
  与会学者认为,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指出,黄帝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创始者,黄帝旗帜也是中华文明的旗帜。清华大学羊滌生教授指出,黄帝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象征。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认为,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元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和道德精神,主宰者我们的“精神家园”。西北大学教授刘宝才指出,黄帝是中华文化的光辉旗帜,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光辉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旗帜。
  2.“尊黄”是推动辛亥革命的一个旗帜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尊黄”热潮,尊黄帝为民族与文化始祖,以凝聚革命力量,孙中山先生曾亲自题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为推进辛亥革命的胜利形成强大精神动力。著名人文学者张岂之教授指出,辛亥革命时期,黄帝以民族的象征被定位在“民族主义始祖”的位置上,革命者视黄帝为“开国之始祖”,这是此次研讨会主题之所以确立的缘由之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俊义教授指出,辛亥革命时期,诸多革命家一起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尊黄”思潮,在唤起民族意识、调动革命力量、促进革命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学智指出,对黄帝及其文化的普遍认同是辛亥革命重要潮流。陕西省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考察了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志士秘密祭祀黄帝陵的活动。
  3.辛亥革命的“尊黄”与“中华民族”认同
  辛亥革命前的“尊黄”热潮服务于排满革命,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者在革命胜利后认识到“尊黄”热潮需要升华,因而适时提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主义思想,更新和丰富了“尊黄”文化内涵,使黄帝开始成为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旗帜。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教授提出,应从历史出发认识尊黄思潮。张岂之教授指出,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一直被国共两党认同,黄帝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从中华道统出发,论证称辛亥革命的“尊黄”推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认同。山东经济学院王继训教授从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帝纪元对此作了探讨。此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治安、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霖、西北大学教授刘宝才、龚杰等还对黄帝文化与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关系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整合发展问题作了探讨。
  二、孙中山先生及其思想研究
  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
  马来西亚学者拿督谢诗坚博士对孙中山先生的成长和革命实践,特备是对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的革命活动,作了细致完整的梳理,认为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创办的《光华日报》构成一部现代海外华文报业史片段,对促成辛亥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欧阳军喜指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为了凝聚革命力量,开始有意识地构建一套辛亥革命史的话语系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国民党乃至其他政治派系(包括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编纂。广州大学档案馆吴小强馆长则从社会文化基础、社会网络基础、革命策源地方面提出广东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实践的“根基”。
  2.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欧阳哲生把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观作了比较,分析了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的矛盾和局限性。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名誉主席赵馥洁教授指出,“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线索,贯穿于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各个理论领域,体现于他的一切革命实践之中。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曾春海提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创建立基于中华道统。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考察了孙中山先生“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基础。江西宜春学院教授陈荣庆分析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思想中的开放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轩提出,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向往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杜运辉论述了侯外庐对新三民主义的研究,认为侯外庐关于新三民主义的研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新三民主义理论实质及其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剖析。张岂之教授指出,孙中山先生立足于本国国情,放眼世界,其思想体系在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最终熔铸而成,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开放的、积极的文化观。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宋霖研究员从《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出发,考察了孙中山先生的人民自治思想,并认为黄帝、蚩尤对孙中山先生“国族”构建思想有重要影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梁星亮对辛亥革命前后黄兴的启蒙思想作了系统梳理。
  3.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定位
  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尚明轩先生提出,在孙中山先生评价问题上应挣脱旧有的框框,从中国国情与世界形势出发,实事求是地公允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归还历史的真相,他对当前学界在孙中山先生评价问题上所存在的偏高偏低现象提出了批评,主张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是国家统一的坚定捍卫者,是社会主义向往者,既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又是世界性的巨人。欧阳哲生教授同样认为,孙中山先生是同时代人中对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认识最早、最深入、最坚定的革命家和思想家。羊滌生先生指出,孙中山先生勾画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和经济蓝图。谢诗坚博士也认为孙中山先生奠下中华现代史的第一块基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杜运辉从侯外庐的新三民主主义研究出发,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台湾东吴大学前校长刘源俊教授提出,孙中山先生通过三民主义,为中华民族探索出了一条具体的复兴之路。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原副主席陆栋先生提出,构建“中山学”是当前学界的紧迫任务,并就“中山学”的学科归属、研究任务与方法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三、辛亥革命及其意义研究
  1.辛亥革命史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武占江对“梁启超魔咒”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培育与民主力量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打破“梁启超魔咒”的关键所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佘树生先生、华中科技大学邓鸿光教授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二元化”概念,对其发展进程、理论悖论及其异变作了系统探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对辛亥革命前湖南守旧势力失声的原因作了探析。昆明理工大学教师刘伟论述了辛亥革命前夕革命者对“君权”和封建道德的思想批判运动。欧阳军喜教授提出清理辛亥革命以来关于辛亥革命的各种记忆和想象,对更真实地理解、还原辛亥革命史的真相有重要价值。
  2.辛亥革命的意义研究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创立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从世界史大背景出发,认为辛亥革命作为当时世界上古老文明核心区域的民族革命之一,是“西方的优势”几乎要湮没所有其他古老文明时,落后民族通过向西方学习使不同文明再次走向平等的世界历史转角点。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认为辛亥革命为“亚洲觉醒”的主要标志,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诸多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陈庆初认为辛亥革命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具备了现代性的全部特征,是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开端。广州大学教授曹天忠考察了民国中前期教育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阐扬与分歧。葛承雍教授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提出当前要珍惜、保护辛亥遗产,抓紧搜集和征集辛亥革命文物;根据陕西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提出在陕西建设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建议。辛亥革命对于推进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教授指出,认为“民族”一词是从近代日本传入的观点含有武断之处,认为来华传教士至少在1834就已率先使用“民族”一词;虽然改良派与革命派分别提出各自“民族国家建国方案”,但革命派使用的“民族”概念确实包含独立的政治主权共同体以及历史文化共同体等多方面的现代意蕴,推动了“现代民族观念”在20世纪初的最终确立。北京师范大学张越教授同样指出,辛亥革命的成功及“五族共和”的提出,是以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黄帝、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之路
  1、辛亥革命的“尊黄”与中华民族复兴
  学者们认为,辛亥革命的“尊黄”热潮,不仅使黄帝起到凝聚革命力量、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黄帝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形象开始在中国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来,成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与情感纽带。尽管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普遍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对中国君主专制及相关道德教条展开批判,但正如刘学智、刘文瑞等教授所指出的,基于对黄帝的普遍认同,革命者最终回归到中华文化认同,确立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张岂之教授指出,从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对黄帝的尊崇和祭祀不绝如缕;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今天,中华民族又迎来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尊崇黄帝的新高潮,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旗帜。
  2、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复兴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环节,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会学者认为,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了使祖国从屈辱中觉醒起来,尝试着去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推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以及使中国从一个半封闭的古老国家转化成为与西方接轨的现代国家,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学者们还指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价值带有开拓未来的潜质,他勾画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蓝图,为中华民族指明了复兴的一条道路;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崇高价值理想,为中国建设幸福和谐社会、激励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乃至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宝贵精神资源。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铺就了民族复兴之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点燃了明灯。
  学者们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为取得民族独立与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生平得到根本改观,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正走向繁荣兴盛之路。在经历一个半多世纪的屈辱之后,中华民族终于走上独立、富强、文明的发展道路,“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远景。与会学者认为,民族复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人均生产总值远落后发达国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扩大,社会管理尚不完善,中华民族的自我价值体系尚待进一步构建,等等,与会学者普遍认同,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当前中华民族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华民族需要继续高扬黄帝旗帜,发扬孙中山先生奋斗、进步和革命的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卯(2011)年公祭黄帝活动宣传资料选编/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

您是第 位访客!